当前位置:

保靖《锦鸡》,赛凤凰

来源:红网保靖县分站 作者:彭图湘 编辑:彭伟 2019-11-29 15:26:45
时刻新闻
—分享—

六十一年前,土家族叙事长歌《锦鸡》,首开土家族叙事长歌文字版之先河。

1958年湖南人民出版社《新苗》杂志第4期·兄弟民族专号上,《锦鸡》的方块字妆容,至今仍然清新亮丽。

《锦鸡》讲述一个流传于酉水河畔保靖的土家族民间神话故事,英俊的土家后生春哥和美丽的锦鸡姑娘是这个故事的主角。春哥是个孤儿,为求一副安葬苦命婆婆的棺材,卖身土司府,推磨打柴苦度光阴。一天他上山打柴,听见一只锦鸡向他呼救,立即奋不顾身上前,挥斧斩了追杀锦鸡的恶蟒,化险为夷。锦鸡获救,变身一个美丽的姑娘,赠给春哥法宝如意铃致谢,又赠羽毛一根为信物。春哥用如意铃摇出银子为自己和长工们赎身,创建家园。土司怀恨在心派管家黑夜纵火。如意铃帮助春哥和劳苦人逃出火海,并烧死了管家。大火后,春哥重逢日思夜想的锦鸡姑娘,互订终身。新婚之夜,荒淫无道的土司来闹婚,要行“初夜权”。春哥义愤填膺,锦鸡姑娘施法,让土司变成床前一块人人踩踏的踏板,废除了土司“初夜权”,有情人终成眷属。长歌充分表达了土家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邪恶的无比憎恨,故事曲折动人,严酷的现实写照与浪漫的童话色彩水乳交融,张显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1

《锦鸡》是用文字记录的口头文学。口头文学发端于劳动号子,即渐渐形成的歌谣。歌谣是劳动人民的心声。“诗言志,歌永言”(《尚书·舜典》)。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其“风”即民间歌谣。歌谣伴随着一个民族兴衰,是公认的民族诞生、迁徙、劳动、发展等一部口传的历史。口头文学歌谣之于没有文字的民族弥足珍贵。土家族是没有文字的民族,《锦鸡》历史地拥有了一份不朽的价值。

《锦鸡》体裁为七言四句的山歌体,是保靖民间文学的名优产品。保靖民间文学中,最多乡土气息浓厚的山歌,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170行的《歌源歌》述说了土家山歌的源远流长。还有劳动歌(挖土锣鼓歌、十二月采茶歌、酉水船工号子、扯扯歌等),时政歌(红军歌、蒋介石坐台湾、解放翻身歌等),历史传说歌(葫芦歌、休巴休马、果雄略西沙贡、唱土王等),仪式歌(调年酒歌、上梁歌、拦门歌、望月歌、孝歌、哭嫁歌、摆手歌、棉根歌、踩门歌……),情歌(初恋歌、热恋歌、望郎歌、想郎歌、接郎歌、送郎歌、离别歌……),生活歌(长工歌、十月怀胎歌、劝郎歌、壮丁歌、十二月采茶歌……),儿歌(梭罗树、罗狗戴花、大月亮小月亮等),其他(盘歌、识字歌、啄啄歌、扯白歌、谜语歌等)。《锦鸡》融历史传说歌、情歌、生活歌为一体,娓娓叙事,无可争议地成为土家族叙事歌的典范。

土家族山歌有14个半传统韵脚:天、人、和、头、王、花、湖、池、来、飞、红、高、德、其、二(方言半音韵)。唱歌人(山歌手自称)演唱时又有“连贯韵”、“梅花韵”之别。保靖不同乡镇的唱歌人有约定俗成的用韵习惯。有的地方不论“热唱”、“冷唱”、“编唱”都以一个韵脚唱到底,如果要斢换韵脚,必须在一个歌题唱完,歌手协商后才换。这种一韵到底叫“连贯韵”。有的地方喜欢用“梅花韵”,演唱同一歌题时,出现多种韵脚,上一首演唱“和”字韵,下一首歌却唱“飞”字韵,故“梅花韵”又叫“跳跳韵”。

《锦鸡》叙事长歌分盘歌、卖身、斩蛇、赎身、灭火、重逢、闹婚七部分,共181首,724行。以顺叙手法描写春哥与锦鸡姑娘的爱情故事,用的是“梅花韵”,其中有“顺韵”和“拗韵”的巧妙运用。顺韵有两种形式,四句全押和只押一、二、四句的。如:

高山竹子节节青,春哥成了大后生;

算盘珠子颗颗滚,管家叫他去打粉。

生不丢来死不丢,好比青藤緾石榴;

青藤緾了石榴树,花死藤干两不丢。

“拗韵”,一、三句不论,二、四句上押韵。如:

春哥睁眼朝前看,锦鸡变成大姑娘;

姑娘不戴一朵花,身上放出百花香。

通观全篇,《锦鸡》用韵多是一、二、四句押韵的顺韵。

2

《锦鸡》叙事长歌,因其独特故事跌宕情节,厚实的历史内蕴,生动鲜活的土家山歌词夺人眼球,一经面世,迅速引起其它艺术门类的积极关注、认真接纳。美术家最先为其插图。

终不敌保靖县文工团近水楼台。

恰逢文化部下达《关于庆祝建国十周年文艺献礼汇演工作》文件,保靖县文工团一把将《锦鸡》抓进了1958年冬拟定的献礼计划“创作土家族神话戏曲《春哥与锦鸡》”,“参照《锦鸡》长诗,拟定创作主题、故事人物、情节、细节、分好场次”(注),由文工团向团长和县文化科分管剧团的薛某“各写几场戏,最后再汇总。”“经半年多时间,总算完成初稿”。又经过领导和有关同志审查讨论,反复修改,定稿后加强戏曲音乐创编、组织排练。首场汇报演出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距全州戏剧会演只有两个月时,湖南省戏剧工作室徐叔华(《送双粮》作者)来湘西检查文艺献演节目,观看《春哥与锦鸡》演出后,肯定《春》剧题材新颖,民族风格鲜明,特色浓郁,又反映阶级斗争,大有搞头。保靖便报请省文化厅,留下徐叔华,帮助保靖文工团加工修改《春哥与锦鸡》。1959年5月全州戏剧会演,《春哥与锦鸡》一炮打响,被选为优秀节目,同年10月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建国十周年文艺献礼会演,又被定为出席北京献礼汇演的节目。当年,《春哥与锦鸡》与名噪三湘的《双送粮》、《补锅》、《还牛》三剧目跻身“湖南省1959年优秀剧本选”。1960年1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湘西阳戏《春哥与锦鸡》单行本,该“前言”中,作者坦言:《春哥与锦鸡》是“根据土家族民间叙事诗《锦鸡》改编而成。”

湖南美术界不甘落后,奋起直追,又绘出群众喜同乐见的连环画册。唐庚改编,陈白一、陈明大绘画的《锦鸡》连环画册,1979年2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封面系彩色工笔,内芯88幅均为单色工笔,每幅还选配一首《锦鸡》中的七言四句歌,或择句重组一首,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3

湘西青山里,五彩斑斓之灵物锦鸡,长久以来一直被土家民众视为吉祥女神的化身,供奉于民间故事、歌谣中。

1956年10月,国务院认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叙事长歌《锦鸡》两年后即闪亮面世,很好地证明了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当年,保靖县文化馆、县教育局曾趁民族认定的春风,组织专人数次深入土家山寨,贴近民众,采集了大量生动鲜活的歌谣、传说和故事。这些业余的民间文学爱好者中,有后来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被誉为土家族歌王的田茂忠和土家民间文学掘宝人的非保靖人张如飞。还有冠名农民的《锦鸡》的搜集整理者罗辑。

叙事长歌《锦鸡》是众人智慧的结晶。其雏形为几个零散的传说故事和相关的歌谣。比如,锦鸡变成美丽的姑娘,自愿嫁给贫穷的土家后生的故事;土司荒淫无道,行使“初夜权”,凡有结婚,新娘必须先陪土司三夜的传说;土司被法术变成床前踏板的故事;听见女人啼哭,土司以为哭嫁,匆匆赶去找新娘,却入丧堂的笑话……。1957年,张如飞、田茂忠将以上的故事和大量的土家情歌悉数交给迁陵镇辍学的中学生罗辑,相信他编辑土家族情歌集的计划。罗辑大胆的想象与行动可圈可点,但他的初中文化底子成了他神圣念想的绊脚石。

幸好,第一个读到罗辑手稿的人是时任省刊《新苗》杂志的编辑宋梧刚。他不是湘西人,但曾在吉首工作过,心存湘西民间文学的美好。罗辑的“长歌”令他兴奋不已。他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为爱殉情化作山岩的寻常故事,特别是土家山歌的朴实、生动、流畅、通俗易懂、刚柔相济,让严肃的“政治内容”艺术化,契合受众心理,难难可贵。宋悟刚慧眼识珠、鼎力相助。经过他夜以继日一番认真梳理,增加了小标题,将七个部分的内容进行了有效的调整,长歌才脉络清晰,跌岩有致、引人入胜。明白人应该记住,60余年前保靖的《锦鸡》在湘江之滨涅槃,离不开那夙不相识的宋悟刚。

4

《锦鸡》亮相《新苗》的当年7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就印发了《锦鸡》单行本,1959年又再次印发,同时作为建国10周年献礼作品,入选《中国少数民族长诗集》。《锦鸡》文本最初,署名彭二娃口述,农民罗辑收集整理。单行本中才增加了另一个口述人田茂忠。别看就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增加,其意义非凡,一场知识产权的纠纷,因此悄然平息。虽然张如飞仍然“非常气愤”。许多的宽容与良善,确保了《锦鸡》安然无恙,继续受人青睐。继《中国少数民族长诗集》后,《锦鸡》1980年入选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中国民间长诗选》,1983年入选保靖《文化艺术志》,1987年入选湖南省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保靖民间歌谣资料本》,1990年入选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湘西歌谣大观》等选集。

《锦鸡》文本除被多部文集全文辑录,2010年《保靖县志(1986-2005)》节选了《锦鸡》“重逢”段24首96行,2015年6月《保靖县民族志》节选了《锦鸡》“斩蛇”段37首148行。有些典籍虽然没有辑入《锦鸡》歌词,但是,不吝《锦鸡》的介绍,如《湘西州民族志》(1999年9月),《湘西文化大辞典》(2000年7月),《湘西第一》(2003年12月),《湘西州土家族辞典》(2015年9月)。《锦鸡》的身份二度提升,缘于2008年1月入选保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县级名录,2009年11月入选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州级名录,2018年11月,州里还确定了“民间文学《锦鸡》”的州级代表性传承人。

如今,土家族民间叙事长歌《锦鸡》,安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堂堂皇皇张扬个性特点,展示土家传统山歌的精彩绝伦,翘盼有识之士牵线搭桥,有机会助力湘西文化旅游。

注:引文见向元文2010年元月的《<春哥与锦鸡>戏曲创作始末》。

来源:红网保靖县分站

作者:彭图湘

编辑:彭伟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2019/11/29/626797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保靖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