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五行,在源头文化中是与阴阳相随出现的。五行,出于太阳历。《管子》告诉后人,五行太阳历是蚩尤的创造。追溯源头文化不应该忘记太阳,不应该忘记蚩尤。文化研究,不应该仅仅回顾“先贤创造了什么”,重要的是“如何在先贤基础上继续创造”。
主题词: 蚩尤 五行太阳历 三重意义
一、值得思考的六个问题
1.舍弃了根本,还会不会有生气勃勃的草木,还会不会有参天大树?
2.舍弃了源头,还会不会有源远流长的长江,还会不会有奔腾不息的黄河?
3.舍弃了民族文化,还会不会有真正意义的民族复兴,甚至说还会不会有真正意义的“这个”民族?
4.伟大中华文化有没有源头,如果有,这个源头究竟在何处?
5.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太阳有没有关系?
6.研究中华文化,能不能只是研究汉族一个民族的文化,少数民族的文化能不能纳入关注的范围之内?
二、追溯源头文化不应该忘记蚩尤
五行,在源头文化中是与阴阳相随出现的。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里,在先秦百家,五行是论证问题的基本依据。
五行从何而来?为何会成为中医文化、先秦百家论证问题的依据?这一问题,在汉族学界早已成了千古之谜。以至于百年来的文化批判中,五行被贬之为一钱不值的玄学。
如果五行真是一钱不值的玄学,为什么赢得先秦百家家的敬重?如果五行真是一钱不值的玄学?为何会成为中医文化的基础?
五行的来源,究竟源于何处?为何具有如此重要的基础性?追溯五行的出处,对于理清文化中的千古之谜,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五行,在《史记》的记载中,是在黄帝名下出现的。《史记·历书》:“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星,属于天文。历与五行,属于人文。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始祖”,“人文始祖”创造人文,“历”与“五行”位列第一第二。“建立五行”是黄帝的伟大功绩,《史记·历书》指出,五行的源头在天文,五行本身是表达万物消亡生息的历法。“正闰余”,正的是天文历法的精确性、准确性。“正闰余”是天文历法的专用术语,这里不展开讨论。
如果说五行是历,那么详细的内容是什么?《史记》并没有进一步的详细解释。好在《史记》之前还有《管子》,《管子》中有五行太阳历的较为详细的记载。在《管子》的记载中,五行有明确的内容,五行每一行都有自己的名分,而且在时间上每一行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性。《管子》告诉后人,黄帝时代的五行属于太阳历,五行太阳历是蚩尤创建的。
三、《管子》所记载的蚩尤与蚩尤五行太阳历
1.《管子》所记载的蚩尤。《管子·五行》篇记载了一个研究天道,且高明于黄帝的蚩尤。《管子》告诉世人与后人,是蚩尤帮助黄帝认识了天道,是蚩尤帮助黄帝制定了五行太阳历。
“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龙而辩于东方,得祝融而辩于南方,得大封而辩于西方,得后土而辩于北方。”
这一论断指出,认识天道地利与辨别四方在黄帝时代是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完成这件大事,黄帝是组织者,具体的完成者是六位先贤:第一位蚩尤,第二位是大常,第三位是奢龙,第四位是祝融,第五位是大封,第六位是是后土。这六位先贤是辅佐黄帝的六相。蚩尤,位列六相之首。
一位先贤一大贡献,六大先贤六大贡献。蚩尤帮助黄帝认识了天道,大常认识了地利(地理),奢龙帮助黄帝认识了空间中的东方,祝融帮助黄帝认识了空间中的南方,大封帮助黄帝认识了空间中的西方,后土帮助黄帝认识了空间中的北方。
六位先贤的贡献,在当时的全球范围内每一项都具有领先的意义。六大先贤,蚩尤排位第一。下面的讨论,集中在蚩尤这里。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管子》记载的蚩尤,不同于《史记·五帝纪》记载的蚩尤;《史记》记载的蚩尤与黄帝是争斗关系,而《管子》记载的蚩尤与黄帝则是辅佐关系。
2.《管子》所记载的蚩尤五行太阳历。蚩尤创建的五行太阳历,是在《管子·五行》篇中出现的。原文如下:
“日至,睹甲子木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士师内御。总别列爵,论贤不肖士吏。赋秘,赐赏于四境之内,发故粟以田数。出国,衡顺山林,禁民斩木,所以爱草木也。然则冰解而冻释,草木区萌,赎蛰虫卵菱。春辟勿时,苗足本。不疠雏鷇,不夭麑,毋傅速。亡伤襁褓。时则不调。七十二日而毕。
“睹丙子火行御。天子出令,命行人内御。令掘沟浍,津旧涂。发藏,任君赐赏。君子修游驰,以发地气。出皮币,命行人修春秋之礼于天下诸侯,通天下遇者兼和。然则天无疾风,草木发奋,郁气息,民不疾而荣华蕃。七十二日而毕。
“睹戊子土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司徒内御。不诛不贞,农事为敬。大扬惠言,宽刑死,缓罪人。出国,司徒令,命顺民之功力,以养五谷。君子之静居,而农夫修其功力极。然则天为粤宛,草木养长,五谷蕃实秀大,六畜牺牲具,民足财,国富,上下亲,诸侯和。七十二日而毕。
“睹庚子金行御。天子出令,命祝宗选禽兽之禁、五谷之先熟者,而荐之祖庙与五祀,鬼神享其气焉,君子食其味焉。然则凉风至,白露下,天子出令,命左右司马(衍)组甲厉兵,合什为伍,以修于四境之内,谀然告民有事,所以待天地之杀敛也。然则昼炙阳,夕下露,地竞环,五谷邻熟,草木茂实,岁农丰年大茂。七十二日而毕。
“睹让壬子水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使人内御。御其气足,则发而止;其气不足,则发撊渎盗贼。数劋竹箭,伐檀柘,令民出猎,禽兽不释巨少而杀之,所以贵天地之所闭藏也。然则羽卵者不段,毛胎者不贖,孕妇不销弃,草木根本美。七十二日而毕。”
这段文字的结构是“三分”结构:开头的第一部分讲的是五行“某一行”的名分;中间第二部分讲的是天子按照“这一行”所下的“这种令”;结尾第三部分讲的是“这一行”在时间上的严格规定性。
“三分”结构,除去中间第二部分,仅看开头与结尾两部分,太阳五行历就清晰地显现了出来:
“日至,睹甲子木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丙子火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戊子土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庚子金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壬子水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木一行,火一行,土一行,金一行,水一行,一共五行。一行七十二日,五行三百六十日。五行之名,五行之数,在此得以清晰地展现。
3.五行太阳历简析。五行太阳历,儒道两家的典籍均没有记载,诸子百家中,唯有《管子》中有记载。五行太阳历,简析如下:
⑴五行即五季。春夏秋冬四时,是今天采用的天文历法。金木水火土五行,是黄帝时期采用的天文历法。四时分的是四个季节,五行分的是五个季节。五行与四时一样,均是天文历法中的季节。
⑵五行之顺序。春夏秋冬四时,以春季为首,以冬季告终,依次顺序是:春季,夏季,秋季,冬季。金木水火土五行,以木行为首,以水行告终,依次顺序是:木行,火行,土行,金行,水行。周而复始,原始反终,是春夏秋冬四时的基本特征,也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基本特征。
⑶五行之天数。72天,这是一行的天数。360天,这是五行的天数。五行的每一行,在时间上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性。一行即一季,一季分两个月,一月36天。
⑷五行与干支的对应。十天干中的五个奇数干分别对应着金木水火土五行:甲对应木行,丙对应火行,戊对应土行,庚对应金行,壬对应水行。
⑸为何说五行历是太阳历?揭秘在“日至”二字上。日者,太阳也。至者,冬至也。中华先贤以日影最长点界定出了冬至。冬至为岁首,这是《苗族古历》与《汉书》的共同结论。用今天文学的观点去看,冬至由太阳对应于南回归线所决定。由此可以下出结论:五行历属于太阳历。
⑹为何说蚩尤是五行太阳历的创立者?证据有二:证据之一在《管子》,之二在钱穆先生。
“蚩尤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这是《管子·五行》篇中的证据。这句话的意思是:蚩尤通晓天道,所以黄帝用他当“掌时”的官。太阳是可以代表天道的,《管子·枢言》有“道之在天,日也”的明确论断。蚩尤明乎天道,太阳可以代表天道,这里出现了十分清楚的等量代换关系。蚩尤研究的天道,实际上是太阳法则。蚩尤是五行太阳历的创立者,这里是证据之一。
“黄帝开始学习农业,农作物和季节气候最有关系,先民很早就注意到天文知识。蚩尤们有较久的经验,黄帝用他们作‘当时’,主天文,地位很重要。”这是钱穆先生在《黄帝》一书中关于黄帝与蚩尤的论断。蚩尤,钱穆先生是以一个部落看待的,所以蚩尤之后多出了一个“们”字。在钱穆先生的研究中,蚩尤部落的天文历法早于黄帝部落,所以黄帝接受、借用、学习了蚩尤部落的天文历法。黄帝用蚩尤作‘当时’之说,主管的就是天文历法。蚩尤们的“地位很重要”,这是钱穆先生所做出的价值判断。这一价值判断与《管子》中蚩尤名列六贤之首具有一致性。蚩尤是五行太阳历的创立者,这里是证据之二。
五行太阳历,也可以定名为阴阳五行太阳历。因为《管子·五行》篇在五行太阳历之前先论阴阳——以阳气论事天,以阴气论事地。圣人之圣在于先别阴阳,后别五行。
4.五行太阳历小结。天文历法,是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基本标志。《史记》告诉后人,黄帝时代中华大地上已经出现了五行太阳历。《管子》告诉后人,黄帝时代的五行太阳历,是蚩尤的贡献。蚩尤,是苗族先贤。不接触苗族不知道,从古至今,苗族对蚩尤的敬仰之心、热爱之情丝毫未减。苗族学者吴心源先生以太阳历为依据的八个字可以清晰地解释阴阳之源在太阳——“冬至阴旦,夏至阳旦”。百年来的文化批判,一直批判阴阳为不可实证、不可重复的玄学。《苗族古历》的八个字,可以让百年来以阴阳为玄学的文化批判瞬间化为荒唐。
粤港澳地区广泛流传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但无人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吴心源先生在《苗族古历》中用“四首”解释出了“冬至大过年”的合理性:太阳回归年论岁,冬至是一岁的起点,冬至为岁首。苗族冬至过大年,冬至为年首。二十四节气以冬至为第一节,冬至为节首。冬至一阳生,冬至为阳气之气首。冬至为“四首”之说,清晰地解释了“冬至大过年”之说的合理性。如此解释,令人信服,笔者认为,追溯源头文化一不应该忘记太阳,二不应该忘记蚩尤,三不应该忘记少数民族的文化。
5.五行太阳历的改革。五行太阳历分十个月,一个月分两个节气,一个太阳回归年分二十节气。二十节气,不适合农业种植,于是出现了历法改革。五行改革为四时,十个月改革为十二个月,二十节气改革为二十四节气。
据流传贵州镇宁苗族的《蚩尤神话》说:蚩尤用动物名称命定月分,把汉族称的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冬月、腊月,定为兔(猫)月、龙月、蛇月、马月、羊月、猴月、鸡月、狗月、猪月、鼠月、牛月、虎月。现在镇宁苗族还称正、二、三月为兔、龙、蛇月,称冬、腊月为牛、虎月。这种历法贵州苗族历法学者李国章称为蚩尤月历。
五行太阳历改革后,有几大基础内容并没有变:太阳回归年的长度没有变;冬至夏至两个节令没有变;空间中的东西南北中五方没有变;季节中的五行在四时中仍然得以保留。
四、五行太阳历的三重意义
五行太阳历创建,在中华大地上是开天辟地以来的一件大事。五行太阳历的创建,在当时、在当代、在未来均具有伟大的意义。简而言之,五行太阳的意义体现在三大方面。讨论如下:
1.基础意义。五行太阳历,第一重意义体现在基础上。
⑴农耕之法。有天文历法,才能自觉地播种,才能自觉地收获。没有天文历法,不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同样的道理,没有天文历法,不可能出现真正意义是的渔业、牧业、狩猎业。太阳历,是农业根本法。五行太阳历中的冬至,奠定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节。五行太阳历,并不能完美地指导农耕,所以后来改革为四时太阳历并沿用至今,但绝对不能忘记五行太阳历的基础性作用与基础性意义。
⑵政令依据。《管子·五行》篇告诉后人,天子发布治理天下的政令,是以五行太阳历为依据的。一行有一行的政令,每一行的政令都有不同的内容。每一行都有“应该干什么”与“不应该干什么”的具体规定,这些规定都是以五行太阳历为依据的。
⑶五音之源。五音宫商羽微角,根源在五行。一行一音,五行五音。五行太阳历的五个季节,反映出的是太阳与地球的五种不同的对应关系。一种对应关系,一种对应关系一种天籁之音,五种对应关系五种天籁之音,这里的“天地之合”是五音产生的根源。
同理,太阳与地球的五种不同的对应关系,也是产生五色青黄白黑赤、五味酸辣咸苦甜根源。“五色五音五味”之说,在《管子·揆度》篇中是一体出现的。实际上,在先秦典籍中,处处都可以看到五星五色五味五音五谷,乃至五个数字的综合,所有这些实际上均与五行太阳历相关。
“一切推理,一切发现,不管是否用语言表达,都能归纳为诸如数、声、色这些元素的有序组合。”这是德国大数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在《组合的艺术》的一个重要论断。对照这一论断,重新审视中华文化、中医文化中以“五”为基础的庞大组合,就会发现中华先贤的综合能力是那样的伟大。
⑷医学之源。没有仪器如何论病?苗族医学有一套论病的模式——两纲、五经、三十六大症,七十二疾。两纲论冷热:有百病无百因,百病之因,可以归结为冷热两种因。冷属阴,热属阳。冷热,可以归结在阴阳。五经之五,属于五行模式,36与七十二,出于五行太阳历的一月之数与一行之数。由此可见,苗族医学的理论基础在阴阳五行太阳历。这一论病模式,详见于《苗族方剂学》第四章。
⑸法律之源。中华大地上最早出现的刑法为五刑,五刑由苗族所创建。《尚书·吕刑》:“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墨子·尚同》中解“灵”为“令”——“苗民弗用令”。这句话的意思是:苗民不用教化,而采用了五种苦虐刑法。五虐之刑,包括刖(断脚胫)、黥(刀刻面而染色)、劓(割鼻子)、椓(去势)。《吕刑》用贬低的口气,讲述了这样一个事实:五刑之法起源于苗民。苗民之法,为最早的“法律”之法。苗民属于蚩尤一族,中华大地上的法律之法最早起于以蚩尤为首的苗民。去势之刑,延续至司马迁;刻面染色之刑,一直延续至《水浒传》中的林冲与宋江。这说明,此法有延续性,所以不能用一个“虐”字来评价五刑之法。《吕刑》是周穆王的诰辞,这篇诰辞叙述了刑法之源在苗族。苗族所创立的五刑,其根源其模式在五行之内。
⑹服饰之源。苗族女性的头饰服饰上,出现有丰富的图案。这些图案相当一部分与太阳相关。这里有太阳的形象,有日月的形象,有太阳鸟、太阳树,有象征四时八节的四边形、八角菱形,尤其是还有“卍”这个循环不休、周而复始、原始反终的太极符号。卍这个符号,古希腊的文化里有,印度《奥义书》中有,伊朗地毯中有,中国也有。在中国,就保留在了苗族、彝族女性的头饰服饰之中。这个符号,与四时循环相关。四时由太阳所决定,归根结底,这个符号相关于太阳。
苗族画也有太阳,太阳周围合理地排布着正方形、直角三角形、菱形。直角三角形,在古希腊是大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的,在中国则是在立竿测影的影杆下发现的。
在苗族服饰与美术中,处处可以看到太阳,处处可以看到太阳的衍生物。
2.长青意义。五行太阳历所具有的长青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地方:
⑴两个时令。冬至夏至,这是五行太阳历确定的两个节令。冬至夏至,去年有今年有年年都有;冬至到夏至,夏至到冬至,人们每年就生活在“两至”转换之中,这里体现出的是“两至”的长青性。
⑵五方结构。东西南北中,这是五行太阳历确定的五方结构。人有空间性,物有空间性,五方结构界定出了人与万物的空间性,这里体现出的是“五方”的长青性。
⑶阴阳转换。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冬至夏至,是一阴一阳的转换点。阴阳转换,决定着万物的消息——消亡与生息。万物枯荣一年一循环,这里体现出的是阴阳转换的长青性。
⑷升降转换。冬至,阳气萌芽于黄泉之下;夏至,阴气沉降于九天之上。自然界的升降运动,两个空间点在黄泉之下与九天之上,两个时间点在冬至夏至。升降转换,一年一循环,这里体现出的是升降运动的长青性。
⑸寒暑转换。冬至寒,夏至暑。冬至夏至,一寒一暑。天文决定着天气,太阳决定着寒暑;寒往暑来,暑往寒来,一年一循环,这里体现出的是寒暑转换的长青性。
⑹节日习俗。苗以族十月为岁首,冬至过大年,夏至赛龙舟。前年如此,去年如此,年年如此,这里体现出的是节日习俗的长青性。
3.永恒意义。五行太阳历所具有的永恒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地方:
⑴两条天文线的永恒性。冬至,日影最长点;夏至,日影最短点。日影最长点,太阳相交于南回归线;日影最长点,太阳相交于北回归线。太阳,规律性地循环于两条回归线之间,两条回归线是永恒的。
从天文到人文,应该牢记这两条天文线。实际上,这两条天文线对于中华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⑵两个人文点的永恒性。冬至夏至,是太阳决定的两个时令点。阳旦阴旦,是中华先贤抽象出的两个人文点。一阴一阳,奠定了中华文化的理论基础,奠定了中医文化的理论基础,奠定了诸子百家的理论基础,奠定了数理化、音律自然百科的理论基础。太阳的永恒性决定了两个人文点的永恒性。
⑶三个抽象的图文点。○●⊙,这是苗族文化中的一阴一阳加不阴不阳。○●,这是汉族、彝族文化中的一阴一阳。苗族同胞解释,只有一阴一阳加不阴不阳才能解释老子的“三生万物”之“三”。⊙的特殊意义以及○●⊙的整体意义,有待于重新认识,重新开发。笔者深信,一旦○●⊙这里的宝藏得以开发,将会产生出让整个世界震惊而悦服的成果。
⑷时空结构的永恒性。五行对应着五方,时空一体的时空观在此确立。
五行太阳历虽然被四时太阳历取代之后,新的时空观是四时与四方统一。四时太阳历的诞生,五行结构并没有消失,而是保留在了四时太阳历之中。春木夏火秋金冬水,这里有五行的四行;春夏秋冬每个季节的最后18天归属于土,五行结构如此保留在了四时之中。五行对应五方,四时对应四方,这里还对应着万物的生长收藏。时空物三位一体时空观在此确立,如此时空观永恒而长青,构建起了各个学科的基础。
⑸思路与方法的永恒性。以天文论人文,是五行太阳历背后的思路。以太阳论节令,是五行太阳历背后的方法。如此思路是永恒性的思路,如此方法是永恒而长青的方法。
太阳历的季节数可以改革,例如由五行改革为四时;太阳历月数可以改革,例如由10个月改革为12个月;太阳历的节令数可以改革,例如由20个节气改革为24节气;太阳回归年的天数可以精确,例如366可以精确为365.25,365.25可以精确为365.2425,365.2425可以精确为365.2422,但是以天文论人文的思路,以太阳论节令的方法则是不可以改变的。
五行太阳历背后,有蚩尤的思路与方法,这个思路就是以天文论人文的思路,这个方法就是以太阳论节令的方法,这个思路与方法具有永恒性。所谓永恒性,就是古代适用,现代适用,将来适用,永远适用。
五、应该继续研究太阳
以太阳为基准,中华先贤区分出了冬至夏至。
以太阳为基准,中华先贤抽象了阴旦阳旦。
以太阳为基准,中华先贤区分出了二十四节气。
以太阳为基准,中华先贤先后区分出了五音六律以及十二平均律。……
二十四节气,中华民族今天还在用。
十二平均律,全世界今天还在用。
阴阳,受到了世界上的一流物理学家的崇拜。
中华先贤创造的成果,赢得了世界的敬重。
在今天,太阳还有继续研究的必要吗?毫无疑问!
这里仅举三个例子来说明问题:
第一,天灾预报问题。地震、海啸、厄尔尼诺现象、台风(飓风),龙卷风、暴雨,这是必然发生的天灾。有必然的天灾,整个世界并不能做出必然的、提前的、准确的预报,更不能做出规律性的解释。现代精密仪器,有卫星有地震仪还有不同形式各式各样的观测仪,但是众多的仪器连一个厄尔尼诺现象解释不了,遑论其它。
仅仅依靠仪器,不恢复“以太阳论之”的思路与方法,天灾的规律性是发现不了的。
地球上的一切变化,根本因素在太阳。
风霜雨雪变化在地球上,但是决定因素在太阳,在太阳与地球的不同对应关系。
小草小花在地球上,但是小草小花何时发芽,何时开花,决定因素在太阳,在太阳与地球的不同对应关系。
小鱼小虾在地球上,但是小鱼小虾何时交配,何时产卵的决定因素在太阳,在太阳与地球的不同对应关系。
钱塘江在地球上,但是钱塘江何时涨潮,何时落潮的决定因素在月亮,月亮背后的因素在太阳。
试问,地球上各种天灾的发生,会离开太阳这一因素吗?会离开太阳与地球的对应关系吗?
第二,自然百科的基础问题。在中华大地上,人文与中医、音律与自然各科的基础是阴阳五行,阴阳五行的母源在太阳。追根溯源,太阳是人文之源,是中医之源,是音律之源,是算学之源,是化学之源,简而言之,太阳是人文、自然各科的发源地。
西方现代化,基础在现代物理学。现代物理学,起于牛顿力学。牛顿力学的基础,在开普勒天文三定律。这里的追溯,目的有二:一是希望追溯出这样一个事实:物理学的基础在天文。二是希望在开普勒天文三定律与太阳历之间进行一个简要的比较:开普勒天文三定律,是三条局部事实,或者说,是三条局部真理,其深度与广度,其规律性与系统性是无法与太阳历相比的。
“物理学的基础结构注定要坍塌,并将重建在一个新的基础之上。”这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学会主席、美国哲学学会副主席惠勒的结论。这一结论是在惠勒演讲集《物理学和质朴性》第43页出现的,而阴阳太极图则该书第一页出现的。
阴阳,源于太阳。这里有物理学的基础,有数学的基础,这里有化学的基础,这里有音律学的基础,这里有医学的基础……换句话说,物理学的根源在太阳,数学的根源在太阳,化学的根源在太阳,音律学的根源在太阳,医学的根源在太阳,自然百科要想重新构筑根源以及重新再出发,必须继续研究太阳。
第三,疑难病难题解答问题。苗族医学以“两纲五经”为原则,以三十六症、七十二疾为具体。显然,苗族医学的理论结构是阴阳五行太阳历的结构。详细的讨论,这里无法展开,此处仅仅讨论“两纲”。两纲即热冷。有百病无百因,苗族医学将百病归结为热因与冷因。西医医学论细菌不论热冷,这就产生了很多种不能医治的疑难病,例如疼痛、糖尿病、自闭症、癌症……。以痛为例,是整个西方解答不了的难题。“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这是《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论出的痛病的病因。痛之因在于寒,这是中医的结论,也是苗医的结论。“以热治冷,以热治寒”,疼痛病之难题可以这里得到顺利的解答。苗医重视“气”、“血”、“水”三大要素,苗医经典中有“有气则生,无气则死;血动则生,血停则死;有水则生,无水则死”的论断,而苗医所重视的这三大要素分形而上与形而下两部分——气位于形而上,血与水位于形而下。形而上的气,恰恰是西医理论所没有的。如果充分理解了“气”、“血”、“水”这三大要素,并能在实际中灵活运用,西医所不能解答的难题,中国医学均可以解答。
六、三点结论
1.蚩尤,这位苗族先贤,实际上也是中华先贤,在人类历史上,创建了很多史无前例的功绩,例如发现铜、冶炼铜、制造铜质器具,例如创立刑法……追溯与研究中华文化起源,无论如何不能忘记这位先贤。
2.研究蚩尤,认识其功绩是必须的,但不能停止在这里,应该继续追溯的是功绩背后的思路与方法,以便在蚩尤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创造出新的辉煌。
3.太阳历在苗族文化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在彝族文化、汉族文化、水族文化中同样具有基础性地位。文化的继承,文化的发展,无论如何不能忘记太阳与太阳历。
参考文献:
[1]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台海出版社1997年
[2]彭文辑,《百子全书》, 湖南:岳麓书社1993年
[3]东汉班固撰,《汉书》,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4]钱穆著,《黄帝》,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5]吴心源著,《苗族古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6]陆科闵等著,《苗族方剂学》,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年
[7]《惠勒演讲集:物理学和质朴性》,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
[8]南京中医学院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
[9]施奠邦等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
[10]吴荣臻等编,《苗族通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刘明武 孙立盎(陕西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系副主任) 吴心源(湖南省湘西州苗族古历文化传习所,研究员)
来源:红网保靖站
作者:刘明武 孙立盎 吴心源
编辑:易果
本文为中国保靖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2014/08/04/5890127.html